欢迎访问健康养老产业专业委员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服务咨询

首页 > 服务咨询 > 服务咨询

天津: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健康天津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表时间:2018-12-17     阅读次数:     字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健康天津建设,持续提升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准确把握总体要求
  

  (一)背景和意义。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全民健康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开创了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当前,天津发展进入重要历史性窗口期,推进健康天津建设,是促进全民健康、增进民生福祉的有力举措,是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央对天津定位、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责任担当,狠抓任务落实,推动健康天津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天津实施,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落实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以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基层服务为重点,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进卫生与健康事业优先发展、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为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健康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立与高质量小康社会相适应、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健康环境持续优化,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9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以上,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发达国家水平。
  到2030年,全民健康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服务更加高效,健康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健康公平基本实现,建成生态宜居、文明和谐、服务完善、保障有力的健康城市。具体目标如下:
  1.市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群众身体素质明显增强,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7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9/10万以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
  2.健康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有利于健康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3.健康环境显著优化。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4.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门类齐全的健康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和具有较大竞争力的健康产品,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二、深入实施重点任务,努力提升市民健康水平
  

  (一)普及科学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进一步加强健康领域教育、宣传和制度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在全社会积极推行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努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1.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不断增强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预防能力。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课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根据学生年龄、季节等特点,科学安排课程课时。进一步深化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五进”活动,建设一批教育基地和团队。充分发挥科普专家、培训机构、社区社会组织等作用,做好健康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积极开展知晓自身指标、适量运动、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急救技能等培训。
  2.着力培育健康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科学、民族、大众的健康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注健康、人人崇尚健康、人人维护健康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健康宣传,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引导公众自觉改变陈规陋习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健康的新风尚。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加强对市民就医行为、用药偏好、饮食习惯和婚育方式的科学指导,开展以减盐、减油、减糖和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主要内容的“三减三健”健康促进行动。健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严格落实控烟限酒各项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积极开展文化创建活动,推进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企业、健康家庭等示范工程,提高全社会参与度,让每个市民都成为健康文化的践行者、承载者和传播者。
  3.大力开展全民健身。以举办第十三届全运会为契机,扎实推进“全运惠民工程”,全面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大力发展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跑、健步走、健身骑、太极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攀岩、冰雪、轮滑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舞狮、风筝、龙舟等民族民俗传统和乡村农味运动项目。大力推动社会足球发展,积极开展足球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养成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制定实施青少年体育促进计划,建立100个青少年训练基地,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办好全民健身日、“三八”妇女比赛、新年登高赛、国际马拉松赛、海河龙舟赛等群众体育系列活动。组织好市民足球、篮球、排球等业余联赛,积极推动各地区各行业结合特色优势开展群体赛事活动,打造“一地一品”“一行一品”全民健身品牌。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推广社区“居民健身会”、行政村“村民健身会”体育社团组织的服务健身新模式。鼓励建立各类健身运动俱乐部及营业性场所,为市民提供更为便捷的健身服务。推动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全面推进城市社区体育设施“15分钟健身圈”建设,着力构建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群众健身设施网络,每个区至少配齐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池、一个健身中心、一个体育公园,实现社区、行政村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适时开展医保卡用于大众化、基础性健身消费试点。到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45%以上,体育场地面积达到人均2.28平方米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人数保持在90%以上,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指标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二)形成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1.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大力提升重点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严重精神障碍等疾病防治能力。持续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患者等社区健康管理,创新开展主要慢性病及癌症早期筛查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市级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全面完成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市、区两级精神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口岸卫生检疫能力,严防外来重大传染病传入。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机制,提高卫生应急能力。
  加强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强化防治结合,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建立医院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机制和服务购买机制,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稳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水平,到2020年,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90元。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健康促进计划和提升计划,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倡导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儿童、孕产妇系统保健和三级预防,减少出生缺陷和严重致残、致死性疾病发生。推动医养结合,为老年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康复、生活照料、临终关怀等一体化服务。保障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完善困难残疾儿童救助制度,加强流动人口健康公共服务。到2020年,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和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标准化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城乡全覆盖。
  加强公共卫生监督。加强生活饮用水安全、医疗废弃物处置等社会公共卫生监管,完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风险评估、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治疗等职业病防治网络,加强化学中毒和核辐射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提高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医疗救治应急处置能力,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
  2.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扩大公立医院在人事管理、薪酬分配、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降低医疗费用。到2020年,基本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强化基层医疗服务。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布局规划和建设管理,新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与居民住宅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旧有居住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由政府配置。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人员和服务功能定位相配套。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全科医生。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健全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以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为重点,以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个性化健康管理为基本服务内容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医保基金和签约居民相结合的费用分担机制。到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城乡全覆盖。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系统诊治为抓手,推动资源共享、统一调配的区域医联体和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专科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下沉社区,发挥三级医院优势,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并同三级医院协作一体化发展,努力提升基层医疗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畅通转诊绿色通道,建立诊疗全程管理服务体系,把分级诊疗、家庭医生有机结合,加强对常见病、慢性病患者的科学合理用药指导,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大处方”问题,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到2020年,建立较为成熟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
  3.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积极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建立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健模式。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加快组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分院、国家中医针灸诊疗研究中心等机构,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到2020年,基层医疗机构全部提供中医药服务。
  (三)构建高水平广覆盖的健康保障。按照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的原则,加强全民医保和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推进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
  1.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坚持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做好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等工作,实现多种保障制度高效衔接,确保应保尽保,扩大覆盖范围。整合统一职工和居民医保制度,深入实施大病保险和重特大疾病精准保障制度,将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逐步提高到1000元,实现人人享有、待遇公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调整完善门诊报销政策,对分级诊疗转诊患者实行差别化报销政策。强化医保实时监控系统功能,与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银行征信系统对接,形成诚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联动管理机制,严厉打击利用医保卡倒药套现行为。
  2.优化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坚持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储备制度和应急供应机制,强化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提高低价药品、急(抢)救药品、短缺药品以及儿童用药的供应能力。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建立医保支付方组织实施药品和耗材招标采购、价格谈判和统一支付机制,全面推广“两票制”,支持医院向生产企业直接采购,建立京津冀药品、医用耗材联合采购机制。鼓励患者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降低生产成本,鼓励药品企业和医疗机构生产和使用大包装、简包装药品。
  (四)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以解决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产安全、公共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持续用力,铁腕治理,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吃上放心食品,生产生活环境更加宜居、更加安全。
  1.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全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进一步削减煤炭消费总量,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实现无燃煤化,加快老旧车淘汰,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建设公共充电设施,综合防治工业污染,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到2020年,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25%。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实施工业、农业、生活及近岸海域水污染源治理,综合整治河道,新建提标一批污水、污泥处理设施,加快推进水系连通循环,加强引滦、南水北调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治理,加强社区物业管理,持续建设美丽村庄、美丽社区。大规模植树绿化,积极开展立体绿化,继续推进郊野公园建设,到2020年,完成营造林170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28%以上。建成侯台、梅江、柳林等一批城市公园。严守生态红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七里海等湿地修复保护,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工程。加大城市综合整治力度,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效能,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国家卫生区街、村镇建设。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实施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
  2.坚决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监管,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监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建成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全程监管信息平台,强化安全源头控制。继续深化放心馒头、放心肉等放心食品系列工程,完善量化分级管理和问题食品召回制度。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达标区超过80%。严格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行餐厨废弃物规范化处理,建立集中收集、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严防“地沟油”回流餐桌。实施药品质量全程监管,建立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上市后再评价的全过程技术监督审评管理体系。积极建设“智慧药监”,强化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监管,实施药品和医疗器械企业量化分级管理。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建立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药品检验研究院,以及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街镇快速检测室,扩大抽查检验覆盖面。
  3.进一步加快安全天津建设。深入实施《安全天津建设纲要(2015—2020年)》,严格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铁面、铁规、铁腕、铁心,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努力建设经济健康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安全型城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属地责任、相关部门监管责任,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设施建设、全员教育、科技支撑和专家检查监管体系,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事故就要处理”的理念,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加快推进危险化学品、工业重点领域、建筑施工、公共消防等系列安全工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综合治理和源头治本,坚决做到隐患治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制度规范到位、科技支撑到位、督促检查到位。强化公共安全管理,建立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公共安全综合治理体系,深入推进“互联网+公共安全”工程,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特种设备、道路交通、重大危险源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妥善处置公共卫生事件,有效降低和控制各类事故风险,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应急管理,全面提高防范抵御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综合能力。
  (五)发展新兴高质的健康产业。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大优质健康服务供给,推进健康消费结构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1.优化多元办医格局。进一步营造健康领域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政策,深入落实非禁即准、平等待遇原则,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委托管理、合资合作、公办民营等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共同举办独立医疗机构,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支持发展专业化医疗集团,实行规模化连锁性经营。加强社会办医行业自律,促进规范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医师区域注册试点,鼓励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承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2.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着力培育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业态。积极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专业护理等,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不断壮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开办一批康复医院、护理院和临终关怀医院等专业机构,支持养老机构举办和联办医疗机构,鼓励医疗机构开设老年护理病区,推进多层次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健康旅游业,积极发展通航与低空飞行、自驾车房车露营、邮轮游艇等三大旅游新业态,推出“环渤海低空飞行旅游”项目,建设郊野公园露营地,增辟邮轮航线,提升北方第一邮轮母港能级。大力发展健康食品产业,推广应用先进种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建设一批规范化、绿色化、专业化的优质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做优做强津门传统食品,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打造一批富有津门特色的健康产品。
  3.发展健康休闲运动产业。按照“发展基本、开放中端、引导高端”的思路,大力发展球类、游泳、骑行、垂钓等大众项目,积极拓展射击射箭、冰雪、极限、汽摩、攀岩等新兴项目,规范发展击剑、马术、高尔夫、游艇、帆船等高端项目。加大对保健食品、化妆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发温泉、药膳、中医调理等系列服务产品,打造一批集医疗、健身、美容、养生、旅游等于一体的健康产业基地。进一步挖掘公园、沙滩、海景、山地、温泉、森林、古村等资源,注入更多健身休闲娱乐元素,引导健康休闲产业做出特色、创出品牌。
  4.促进医药产业发展。以临床用药需求为导向,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发性免疫疾病等领域,重点开发具有靶向性、高选择性、新作用机理的治疗药物。加快推进疫苗、单克隆抗体、干细胞等生物制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中药现代化、标准化。大力开展高端医疗器械及关键部件的研发,在骨科、眼科、数字影像、家庭健康产品、植入设备等领域取得突破。积极培育移动医疗、精准医疗、互联医疗,努力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高端医疗服务产业集群。
  
  三、强化支撑保障,夯实健康城市建设基础
  

  (一)加强城市健康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双聚、双拓、多中心”的总体格局,科学配置全市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布局结构,构建以市级医学中心为龙头,以市级区域医疗中心、专科诊疗中心、区级医院为主体,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体系。到2020年,建设5个市级医学中心、9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9个市级专科诊疗中心。每个区至少设置1个三级综合医院、1个二级甲等及以上中医医院,每个街道设置1所公办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居委会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地区村卫生室覆盖到每个行政村,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达到5.2张。加快建设和改造承担第十三届全运会竞赛任务的体育场馆,做好赛后综合利用工作。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在社区、行政村新建多功能运动场400个,更新和配建3000个健身园,大力推进健身步道、骑行道和登山步道建设。加快天津健康产业园建设,积极承接首都卫生健康资源,努力打造面向国内外的中西医教学科研中心、医疗康复基地、体育健身基地和养老康复基地。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推进健康相关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继续深化药品、医疗机构等审批改革,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行为。加快推进卫生计生、体育、食品药品等健康领域监管创新,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全面推开“两个随机、一表共享”机制建设。推进综合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简化健康领域公共服务流程,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推进健康相关部门依法行政,研究制定、修改完善《天津市医院安全条例》《天津市全民健身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出台食品生产加工、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等一批政府规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健康天津建设项目所需资金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多渠道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健康领域。完善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转移支付和以奖代补等投入机制,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积极开拓公益事业投资融资渠道。
  (三)加强健康信息化建设。健全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全民健康信息管理共享平台,建立卫生计生、教育、体育、旅游、公安、民政、残联、环保、农业、统计、社会保障、安全监管、检验检疫、市场监管、保险监管等跨部门密切配合、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大健康领域信息互联共享,形成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健康信息全共享、健康管理全方位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全面强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业务协同;综合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药品招标采购、药品使用等信息和业务协同,助推“三医”联动。强化公共卫生大数据应用,提升监测评估和决策管理能力,推动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评估等智能应用,推动智慧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推进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等应用,推进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应用集成,实现“双卡合一”。
  (四)加大健康领域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有关重点学科建设,在干细胞开发、中药现代化、肿瘤防治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掌握一批医药产业发展核心技术、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以及健康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拥有一批国内领先的“杀手锏”产品。组织实施新药创制、精准医疗、干细胞转化、互联网医疗等重点科技专项,支持创新产品、先进技术的开发应用和示范推广。加快医学科研平台建设,加强与北京市、河北省卫生健康领域合作,推进京津冀区域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功能水平,加快推动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分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分院、中英医疗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挂牌运行,继续组建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体育科研机构。
  (五)加强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育并重、高端引领,深入实施“千人计划”“千企万人”支持计划,加快引进一批新药创制、疾病防控、营养保健、心理健康等方面紧缺人才。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人才双培养”工程,培养业务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实施儿科、助产、急救、康复、公共卫生等紧缺专业人才定向支持计划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工程,促进卫生计生高端人才、基层人才和紧缺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健全人才选拔、培养、资助、考核等配套政策,继续深化“一张绿卡管引才”制度,切实为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统筹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骨干人才分配激励办法,构建引才聚才政策优势。到2020年,培养20名医学杰出人才、80名医学领军人才和400名青年后备人才,形成数量规模适宜、结构分布合理、素质能力优良的卫生与健康人才队伍。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任务落实
  

  (一)强化组织推动。健全健康天津建设领导体制,完善推进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健康天津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项目、政策、工程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指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扎实有效开展工作。
  (二)落实责任分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本实施意见,深入研究制定可操作、可落实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将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和重点工程项目进行细化分解,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共同推进健康天津建设。
  (三)加强监督考核。完善考核机制,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评价、选拔任用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加大督促检查和追责问责力度,推动健康天津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上一篇:江苏:关于《无锡市居民养老保险办法》修订公开征集意见的通知
下一篇:资料获取

Copyright  ©  2021-   中国天医源健康产业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13718201678   技术支持: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网站地图